“建行‘大山白’(尊享白金信用卡)已经取消了持卡人不限次数的机场贵宾厅权益。只有经常出差的人才知道原来的权益有多香,现在变成1年5次了,每消费6万元再赠送1次,(权益)缩水不止一点点啊。”北京的林先生说。
“羊毛”越来越难薅了?截至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发布了重要的公告调整其信用卡服务或权益。
在权益日渐“缩水”的背后,信用卡的发卡数量也在缩减。中国商报记者发现,央行近日发布的《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信用卡发卡量已连续九个季度下降,两年累计减少约8000万张。
“我有一张信用卡,现在基本上没什么特别的权益了。”在成都创业的90后杨成(化名)说。
浏览上海银行发布的公告能清楚看到,自2025年1月1日起,标准白金卡、银联标准白金卡2025年将不再开展交易达标享积分兑换年费活动;吉祥航空联名信用卡至尊卡、吉祥航空联名信用卡白金卡(精致版)取消机场、高铁贵宾室礼遇;对于世界之极层级的信用卡产品,取消手术住院安排服务,就医绿色通道服务由无限次变更为每自然月限两次。
不仅仅是上海银行,自2025年开年以来,慢慢的变多的银行加入信用卡权益调整的行列。
浦发银行发布的《关于发布2025年一季度浦发银行高端信用卡权益活动的公告》显示,其取消或调降了高端信用卡礼品兑换权益及缤纷文旅、游乐园、文化馆服务,境外消费返现等。
自2025年1月1日起,建设银行旗下全部六款高端信用卡不再享受建行指定国内机场贵宾厅服务,同时四款取消汽车道路救援服务,其中三款取消全球医疗救援及国际旅游援助服务。
不过,建设银行在削减机场贵宾厅权益的同时,针对四款高端信用卡新增了大众健身游泳、室内滑冰等运动服务权益。
“本身信用卡收单费率就不高,这就导致信用卡业务整体收益不高,缩减权益也是出于压降成本的考虑。”某股份行信用卡从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如今信用卡业务已确定进入存量竞争的阶段,使用高权益获客的模式越来越难走通了。
业内人士表示,在信用卡权益调整的背后,是信用卡业务面临的增长瓶颈和成本压力。
“多年来,银行为信用卡附加了大量用卡权益,特别是各类高端权益信用卡的出现,一度成为获客、留客和活客的‘利器’。”信用卡资深研究人士董峥对记者表示,在增量时代,银行开展高端权益信用卡所需的成本可以化解。但是,在如今信用卡业务已然饱和的存量时代,成本问题就难以忽视了。随着大规模的权益缩水,笼罩在信用卡身上的绚丽光环也渐渐退散,信用卡对老客户的吸引力显而易见地下降,部分用户选择放弃注销信用卡也无可厚非。
的确,近年来,信用卡颓势渐显。一方面,像杨成一样,慢慢的变多的人弃用信用卡,存量客户在慢慢地减少;另一方面,受“网贷”等影响,信用卡增量客户在萎缩。
央行近日发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的在用发卡数量为7.27亿张,较2023年年末减少了约4000万张,下降幅度为5.14%。
如果把上述时间线年第四季度开始,信用卡发卡量已连续九个季度呈现下降趋势。从2022年年末高峰时期的8.07亿张,到2024年年末的7.27亿张,累计减少约8000万张。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导师柏文喜看来,信用卡发卡量的锐减,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是监管部门对信用卡业务的规范要求逐步的提升。如2022年7月原银保监会、央行联合发布的“信用卡新规”,规定了长期睡眠卡的占比上限,超出后不得新增发卡。这促使银行清理不活跃客户,导致存量客户减少、持卡量下降。
另一方面是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使客户对实体信用卡的需求减少。同时,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具有开通和关闭方便、无年费、分期灵活且资费低等优势,抢夺了部分信用卡客群。
此外,还有成本效益的考量。信用卡业务的盈利模式相对单一,主要依赖刷卡手续费、利息收入等。在当下净息差承压、增收渠道有限的背景下,银行盈利空间受到挤压。
“反过来,发卡量增速下滑、获客成本升高,也促使银行不得不调整信用卡权益,以减少相关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柏文喜对记者表示。
除了权益缩水、发卡量减少之外,银行的信用卡中心也在持续收缩。例如,2025年1月10日至2月19日,交通银行先后关闭太平洋信用卡中心南昌、深圳、兰州、贵阳、福州等五地分中心。
△福建金融监督管理局关于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福州分中心终止营业的批复。(图片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截图)
“信用卡中心以及分中心的模式对信用卡业务在靠增量发展时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董峥和记者说,在信用卡“跑马圈地”的那些年,信用卡分中心是未解决各地区在信用卡业务发展中有几率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在设立分支行的城市成立分中心,由信用卡中心进行直接管理,包括人财物等方面,特别是对营销和服务人员的垂直化管理,提升了所属地区的业务经营效率。
业内人士认为,关闭信用卡分中心并将相关业务整合至各地分行,能够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削减不必要的开支。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和消费的人消费行为的改变,使传统信用卡业务的盈利空间变小,银行需要关停或缩减信用卡分中心进而优化资源配置。”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说。
信用卡究竟何去何从?柏文喜认为,银行需要从粗放式增长转向精细化运营,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进一步探索客户的真实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和产品。与此同时,加速数字化转型,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提升信用卡业务的数字化水平,优化使用者真实的体验,提高运营效率。
“现在,信用卡市场不再像以前那样热闹,信用卡在回归其业务本源,大家理性办卡和用卡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不得不面对的现象。这就需要银行正确面对这场来自用户与行业巨变所带来的挑战,甚至要主动求变热情参加这场变革。”董峥说,银行只有在业务理念、经营思想等方面敢于创新,才能为信用卡持续健康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怎样更好地服务存量客户?如何吸引更加多的增量客户?现在看来,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对于银行来说是不小的挑战。